2013年7月2日

李國修大腸癌過世 享年58歲


  • 2013-07-02
  • 新聞速報
  • 中時娛樂網綜合報導

李國修。(資料照片)

屏風表演班創辦人、導演李國修今(2)凌晨3:54因大腸癌過世,享年58歲。屏風表演班工作人員表示,李國修病逝時面容安詳,太太王月及一對兒女都在一旁陪伴。

李國修生前遺言希望大家別為他悲傷,熱愛舞台的他,也要屏風團員穿紅制服送他。稍後屏風表演班也會在台中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舉行「李國修最後一次謝幕」說明會。
李國修前年3月檢查罹患大腸癌第三期,去年又發現癌細胞轉移肝臟,今年持續進行標靶治療,但不抵病魔不幸今離世。
李國修與妻子王月結縭24年鶼鰈情深,認定彼此是三世夫妻,今年王月生日時,曾許下三願皆為「執子之手,與你白首」。當時李國修曾回應愛妻:「我的一生,除了戲劇,就只有王月了。」還說:「生日快樂!王月!我什麼都沒有,只有一顆心。一顆對妳真情永恆不變的心。」讓王月當時感動得淚如雨下。
李國修是台灣小劇場運動的先鋒。一九八四年他與賴聲川、李立群共組表演工作坊,一九八六年他自創屏風。與同輩劇場人相比,李國修雖非出身科班也未留洋取經,卻以自學走出自己風格。


李氏風格 軌跡可尋 早年笑罵時事 中年內省生命
2013/4/30 中國時報汪宜儒/專訪
從李國修的廿七部作品,可以清楚見到李國修在戲劇風格、價值信仰上的轉變,早年強調社會批判,風格犀利笑罵,轉捩點《京戲啟示錄》之後,李國修轉向內省,刻畫人性樣貌。「李國修劇本集」收錄他第一部作品,是一九八六年的《1812與某種演出》,新作則是二○ ○八年首演的《六義幫》。
  李國修是台灣小劇場運動的先鋒。一九八四年他與賴聲川、李立群共組表演工作坊,一九八六年他自創屏風。與同輩劇場人相比,李國修雖非出身科班也未留洋取經,卻以自學走出自己風格。
  一九八六年他的創團作是以小劇場形式發表的第一部作品《1812與某種演出》,是部沒什麼劇情的肢體實驗劇。
  「我確定沒有一個人看懂這齣戲,我必須承認我很沮喪。我問自己:為什麼要做戲?為什麼要做一齣讓觀眾看不懂的戲?看著觀眾搖頭嘆息走出劇場,我的心情是低落、不安、自責的。」
  「我告訴自己,以後必須老少咸宜,別再孤芳自賞。到底劇場幹什麼?是呈現戲劇啊!」
  後來的作品,包括《民國76備忘錄》、《民國78備忘錄》、《三岔口》等,他嘲諷政治,針砭時事,每每得到觀眾的掌聲。「那時的我以為劇場是深沉的、嚴肅的、不能娛樂的、不能被觀眾看懂的,是批判政治的最後一塊淨土。」
  一九九一年李國修改編林懷民的小說《蟬》,那是讓他拋開利筆與討喜手法的前因。「我在原著裡頭看見的東西,是多面向且複雜的,我才知道,故事不能只有一個單薄的東西,我看見自己短處。」他談起這個轉變,語氣有些激動:「莎士比亞那個時代,可以透過戲劇針砭政治時事,是因為在劇場,樓上坐著王公貴族,樓下坐的是販夫走卒。當劇作嘲諷樓上的那群人,樓下的笑翻一片,那時的政治人物是知道且關心的。」
  他說,他也不免期待,有總統、行政院長也坐在台下,看人民關心什麼、不滿什麼,但都落空。「台灣的政治人物從來不關心文化,來了就是作秀。後來我放棄在舞台上作政治嘲諷,因為我確定他們不來。我只是浪費我的筆墨語言。」
  另一方面是更深層的,李國修真正驚覺了戲劇的本質。他說,那個年代,一齣戲只要諷刺一下官場大頭,將大家的不滿放在舞台表現,就一定有共鳴掌聲,「原來,只要把觀眾逗樂就是娛樂效果,原來罵罵高官就是深度批判,過度取巧了吧。那些作品,只要隔個一年再演,誰都笑不出來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