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2日

台灣兒童文學作家--周伯陽


周伯陽出生於1917年,新竹市人,當時還是日治時代。他早年先後畢業於台灣新竹第一公學校和台北第二師範學校。等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以半工半讀的方式,讀完了新竹師範專科學校,並進入國民小學服務,前後在新竹地區多所小學擔任教師、校長等職務,周伯陽總共在教育界服務了40多年,在1984年去世。

在台灣文學發展史上,出生於日治時期,並在這個時期渡過少年和青年時代的作家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過,當時代變遷,這些原本用日文創作的作家必須開始使用中文創作時,卻帶給他們相當大的困難、挫折和磨練。很多作家順利的穿越這層考驗,成為可以用兩種語言創作的作者,卻有些作家卻無法通過語言轉換,終身只能用日文創作。這樣特殊的歷史因素,是台灣文學史上不能忽略的現象。

從1937年日本發動對華戰爭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由於日本殖民政府在台灣嚴格查禁漢文,台灣作家只好使用日文寫作。二戰結束之後,這些台灣作家原本以為從此可以享受日本統治下未嘗擁有的言論自由。然而,在終戰之初,歷經了二二八事件以後,國民政府開始在台灣全力推行國語運動,禁絕日語和其他方言,這種語言的大幅轉變,受到最大打擊的莫過於日治時代習慣用日文寫作的作家,他們失去了閱讀和創作的熱情,只能躲在黑暗的角落裡重新出發。國語運動推行之初,很多唸日本書長大的國小老師們,開始「晚上學國語,白天教ㄅㄆㄇㄈ」的日子,周伯陽也是其中一位。周伯陽的兒子周仲煜就曾經說過:父親戰後才開始學中文,努力自修,一邊學一邊教學生,終於學到可以寫童詩和文章的地步。周仲煜的話輕描淡寫,但是,只要是有過從頭開始學習語言經驗的人,就會知道這是相當難以通過的關卡,不過,周伯陽不但通過了,還走得十分順暢,這其中,當然包括了他學習的毅力和決心。
事實上,早在日治時期,年輕的周伯陽就開始用日文創作,1941年,他的作品「篦麻」入選台灣總督府文教局教科編選,次年並應邀參加童謠詩人聯盟。1951年,他的日文詩集《綠泉的金月》出版,其中收錄了他1941到1950年所寫的作品。20世紀50年代周伯陽開始使用中文創作之後,所涉獵的文類更廣,他除了是傑出的歌詞和童詩作者,也創作童話、兒童故事和兒童戲劇,可以說是一位全面化的兒童文學作家。周伯陽致力於兒童文學,除了在國民小學服務幾十年的深厚淵源之外,也和他本身與世無爭的赤子情懷有關,他不是汲汲於名利的人,他投身於當時在台灣還算非常冷門的兒童文學,只是因為本身對於兒童的關愛。也正是由於這樣無所求的心,讓他的作品純淨真摰,樸實而自然。他曾經自費出版多部中文歌謠作品,例如:《花園童歌曲集》、《月光童謠歌曲集》、《少年岩童歌曲集》等。2001年10月,年輕作家吳聲淼主編《周伯陽全集》六冊,由新竹市立文化局出版,替他的文學生涯留下了完整記錄。

文學花園
「妹妹背著洋娃娃」是周伯陽最膾炙人口的作品,每個台灣孩子大概都曾經唱過這首兒歌,也由於這首歌名氣太大,就開始出現關於這首兒歌起源的「鬼話」。
在網路上流傳的一篇題名為:「妹妹背著洋娃娃─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的短文上說:「妹妹背著洋娃娃」的內容是在書寫日治時代臺灣南部一位女子,這位命運坎坷的女子生活寂寞,只有洋娃娃和她相伴,後來,女子自盡身亡,死後出現了靈異傳說。原本這則故事還比較簡短,後來在網路上經過眾人加工,故事越變越長,內容也越來越扯,最後,連那位女子的姓名、家世、自盡的原因、經過都寫得一清二楚,於是,妹妹背的那個洋娃娃也就變成恐怖的象徵了。再後來,故事更加上了笑料性的胡鬧成份,居然有網路寫手說那個洋娃娃是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貓臉娃娃,也就是風靡年輕人的hello kitty,能夠把一首著名的兒歌渲染成這個樣子,也實在令人不能不佩服網路的巨大功能。

這些有關「妹妹背著洋娃娃」的靈異故事,當然讓周伯陽的後人感覺好笑和不可思議。周伯陽的長子周仲煜在一篇訪問中表示,他父親63歲那年,曾經在接受過電視節目「東南西北」的訪問,當時,就曾經向節目主持人李季準談到過創作「妹妹背著洋娃娃」這首兒歌的動機。
周伯陽說:1950年,臺灣剛脫離日治時代後不久,他感覺小朋友們缺少可以傳唱的兒歌,於是,就一直想著要為孩子創作一些好聽又容易唱的兒歌。有一天,他在新竹公園閑逛,當時花朵盛開,蝴蝶飛舞,正好有一個女孩,揹著小妹妹在花園裡玩耍,這個情景替他帶來了靈感。回家後,他稍加思考,寫下了一首容易懂也容易記的歌詞:「妹妹背著洋娃娃,走到花園來看花;娃娃哭了叫媽媽,樹上小鳥笑哈哈。」。

周伯陽寫完歌詞之後,請當時也在新竹國小任教的老同學蘇春濤譜曲,蘇春濤學過一點鋼琴,卻沒有受過作曲訓練,不過,由於他深深感受到當時「日本童歌一牛車,台灣兒歌沒半首」的狀況,希望能夠替台灣孩子寫下一首自己的歌。因此,他不斷的讀周伯陽這首歌詞,連睡覺的時候都反覆唸誦,整整一個星期,他充分領受歌詞中的熱鬧、輕快、感情,等抓到歌詞新韻的時候,旋律自然就出來了。

1952年3月,這首題名為:「花園裡的洋娃娃」的新詞曲發表於台灣著名音樂家呂泉生主編的「新選歌謠月刊」第3期,很快就在台灣各地傳唱開來。直到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這首後來以「妹妹背著洋娃娃」知名的兒歌依舊是台灣孩子都琅琅上口的歌謠,只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這首歌的詞曲作者。
除了「妹妹背著洋娃娃」之外,周伯陽和蘇春濤合作的知名童謠還有一首「木瓜」。這兩首曲子從1959年起編入台灣國小一年級的唱遊教材和五年級的音樂教材,也經常被採作音樂比賽時的獨唱指定曲,後來更被收入「世界童謠大全」,由國內傳唱到國外。周伯陽曾經寫過「玫瑰花」、「下雨天」、「小老鼠」、「掃墓」等許多首兒歌歌詞,其中包括5首關於洋娃娃的兒歌,除了「花園裡的洋娃娃」以外,「娃娃國」和「法蘭西的洋娃娃」也都廣泛被台灣孩子傳唱。周伯陽創作的兒歌歌詞重視平衡與和諧,他不喜觀含蓄過深的詩,認為給兒童看的詩,要顧及兒童能力所及,這樣的觀點,和他多年從事國小教育工作應該有相當大的關連。